查看原文
其他

轻型纸战争:是什么让读者宁可买盗版,也看不上轻型纸?

张艾宁 出版人杂志 2021-11-18

书业江湖早已流传着读者“反轻型纸”的传说。

在豆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关于轻型纸的讨伐帖就有636其中,《轻型纸书籍避雷汇总一贴被设为精华帖帖子中挂着50余家出版机构的200余种图书均被小组成员列为购书黑名单

不仅如此,“反轻型纸书籍联盟”小组和“是轻型纸哦!”小组也先后于2020年9月2日和2021年11月12日创建,前者的组长对《出版人》表示:“作为一名普通的爱读书的读者,希望精心挑选的图书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依然如新,但轻型纸往往几年时间就会发黄变旧,不利于保存。”后者则“针对目前有些出版社客服刻意隐瞒轻型纸信息而创建”,组内专门罗列轻型纸图书,以避免读者“踩雷”。

值得注意的是,在豆瓣中还有一个创办于2021年11月8日的“我爱轻型纸!”小组,当前组内成员25名,该组被“山倒组”的成员调侃为“出版社水军组”

甚至某出版社在摩点APP发布的众筹项目中,原定的纪念版图书虽然使用了许多新的装帧工艺,但采用了“轻型纸+平装”的设计,因此收到了大量读者对于轻型纸的负面反馈,设计方不得不推翻原有设计,最终改为“微涂全木浆胶版纸+布面精装”工艺,读者这才心满意足。
而在近日,“反轻型纸”的声音又集中在B站爆发。读书UP主“阅读药丸”,也是重庆刀锋书酒馆主理人江凌,在11月10日发布了一条名为《轻型纸到底做错了什么?》的视频,细数了轻型纸在读者心中的七宗罪,并以出版业内人士的身份为其一一做出解释。江凌本想通过专业知识打消读者对轻型纸的误解,却低估了读者对于轻型纸的愤怒,反而被扣上“为轻型纸和出版社‘洗白’”的帽子,遭到部分读者抵制。
抵制的声音大规模涌现在11月13日,UP主“一花花是发发”上传了一条名为《轻型纸没有罪,但是你恶心到我了》的视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表示:“读者愤怒的真正原因是出版社和相关从业者把读者当傻子的行为。”她解释道:“出版社说轻型纸和胶版纸的成本相差不大,但是相同吨数的纸,轻型纸的重量轻、面积更大,切割出来的纸张更多,这为出版社节约了超乎想象的成本。但是轻型纸图书价格并没有降低,甚至因为轻型纸图书更厚,定价反而更贵。”“就算是二者成本相同,甚至如出版社所言的轻型纸更贵,那么出版社就是在用更贵的成本提供更差的产品和体验。”而后她在评论区补充道现在轻型纸面临的困局,不是轻型纸的错,不是不喜欢轻型纸的人的错,错的或许是企图用轻型纸获取过分利润的人吧。
视频发出后评论区支持者众多仿佛读者对于轻型纸长久积压的怨念都通过这个视频发泄了出来
事情发展至此,我们还不急于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定夺是非对错,不妨先来看看读者为何对轻型纸的怨念如此之深。
经观察,读者对轻型纸的负面论调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轻型纸“原罪”论。这类读者认为轻型纸“又厚又臭又糙又黄又易洇墨”,是只有盗版书才用的垃圾纸,甚至“分量轻”这一特点,在他们眼里也成为没有沉甸甸质感的缺点。在他们看来,如果为了便携,大可以阅读电子书,因此买纸质书就是为了收藏。他们对轻型纸避之不及,将其拒之千里,扬言“轻型纸应当滚出中国出版届”,更有读者提出:“宁愿看电子书,甚至买盗版,也不会买正版轻型纸图书。”

第二类为适配论。这类读者对于轻型纸并非全盘否定,他们认可轻型纸轻便易携带的优点,认为“平装书搭配轻型纸”很适合用在文库本、通俗小说这种不会长时间收藏、“阅后即抛”的图书中。而“精装书搭配胶版纸或其他能够长时间不变色的纸张”则适合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书、社科书、学术书等有收藏价值的图书。
但偏偏当下许多出版机构却使用了“精装+轻型纸”的搭配,让这类读者觉得“不伦不类”,既不如“平装+轻型纸”轻巧便携,又不如“精装+胶版纸”有收藏价值,并怀疑这是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定价的手段,愤怒正是由此产生。
此外,这部分读者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珍藏的经典文学书使用轻型纸也持质疑态度,认为出版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减书籍使用年限来增加书籍购买次数,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三类为坦诚论。这类读者认为选什么纸是编辑的自由,但要将用纸坦诚交代给读者,清晰地标注在电商详情页中,让读者根据喜好准确选择相应纸张。这种论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读者发现部分出版社会刻意隐瞒轻型纸纸张信息,以“轻型胶版纸”的说辞来混淆视听,“在电商详情页标着胶版纸,实际到手却发现是轻型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同时这类读者希望出版社坦诚成本和价格,如果为了降低成本选用了更便宜的轻型纸,读者可以接受,前提是出版社坦诚地承认并做出定价的让步,不能一边通过“哭穷”博得同情,一边从读者手上榨取更高利润,这也是UP主“一花花是发发”所提出的质疑核心所在。
当然,读者的一面之词一定会引发编辑们的喊冤叫屈,这些误解和猜忌也都是因为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事实上,出版业的真实情况要比读者们想象得更单纯,却也更复杂。
轻型纸真的有“原罪”吗?
这个观点显然过于片面和偏激,技术是中性的,轻型纸作为一个纸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但读者将轻型纸与劣质纸划等号,也并非无理取闹。在2000年前后,出版机构之间竞争之激烈,导致部分出版机构一味逐利,加之盗版书商横行,于是偷工减料的“伪轻型纸”面世,这类纸张透印、粗糙、掉渣、掉粉,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读者对于“轻型纸”较差的第一印象。时至今日,出版行业和造纸工艺虽已经发展进步了20年,但读者的第一印象已然根深蒂固。
事实上,现在的轻型纸早已不等同于当年盗版书常用的劣质纸,而是细分为瑞典轻型纸、日本轻型纸、国产轻型纸等等,据某出版社负责印务的工作人员介绍,不同类型的轻型纸价格不同,很多进口轻型纸的价格要比胶版纸贵很多。因此“轻型纸就比胶版纸便宜”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
理想国外国文学馆主编雷韵也表示:“理想国大约从08、09年开始用芬兰轻型纸,后来用瑞典轻型纸。这种纸由纯木浆制作,以杉树为主,没有其他杂质,纸的纤维长,柔韧性强,不易脆裂,便于翻阅,很厚的书也可以平摊开。它不是那种回收纸化浆再生产的廉价轻型纸,价格比起常用的国产胶版纸也不便宜。”“唯一的问题是颜色偏黄,这一点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编辑会根据不同调性的书选择与之相配的内文纸。”
而在当下的图书市场,装帧质量高的轻型纸图书也不胜枚举,如捧读文化创始人张进步所言:“《答案之诗》这本书内文选用的就是北欧轻型纸,32开小开本,厚厚的将近600页,拿在手里的比例特别舒服。而且作为一本游戏占卜书,甚至连纸张变黄,都有特别的趣味。”再比如,乐府文化的《秋园》《浮木》《春山》、雅众出版的诗集《秋日》、果麦的《浮生六记》等等,都非常适合轻型纸,并且装帧设计非常和谐,视觉效果极佳。

那么“精装+轻型纸”的图书搭配,是出版社降低成本、提高定价的手段吗?
事实其实没有这么阴暗。未读创始人韩志对此表示:“封面硬壳+内文锁线工艺,主要是为了增强书整体的耐用性,跟内文选用什么纸张没有必然关系,而‘精装+轻型纸’的确能降低书本的重量,同时能够保护书籍内页,再加上优质轻型纸的柔顺度,可以同时兼顾长时间阅读对读者视力的保护。
同时,读者对于“出版机构用轻型纸就是为了把书做成快销品,缩减书籍年限来增加书籍销量”的质疑也是片面的,韩志指出:“出版机构的每一次再版都会新增一次出版成本,因此把书做成快销品,并没有给出版方带来多少额外收益。”
本质上,部分读者之所以对“精装+轻型纸”的搭配有所诟病,其实是对“书买来是收藏还是即时阅读”的定位不同。
对于编辑而言,书若被束之高阁则毫无价值,做一本书的首要目的是让它被阅读,因此编辑和设计过程中关于一本书物理形态的所有考量,都是以此为前提的。
雷韵以《传家之物》为例,她表示:“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自选集《传家之物》长达八百多页,是个大开本,我们最后选用了60克瑞典轻型纸,所以尽管整本书很厚,但并不是又沉又硬的‘砖头’。无论读者翻开哪一页,它都可以自然地摊开,读的时候也不需要‘掰开’或者借助镇纸。不少读者都喜欢它厚厚一大本好故事,但毫不压手,便于翻阅。这正是我们一开始期待的这本书的阅读状态,选择轻型纸跟这个状态是吻合的。”

此外,雷韵还透露,有时候选择精装还受到了目前印制工艺的制约。“对于超过七八百页的图书,会优选精装,一个原因是胶订平装书太厚的话,反复翻阅会容易散开。而一本大部头精装书,如果再选用普通胶版纸,那会非常重,像大砖头一样,多少会影响携带和阅读。”
对于编辑而言,做一本书的过程无异于养育自己的孩子,在出版社成本允许的范围内,一定会为它选择最适合的装帧形式,包括开本、纸张、工艺,只有自己满意,才会将“孩子”送至读者的手中。“当然,这里面有编辑的很多主观判断和取舍,我们的工作正是由这些基于经验和个人趣味的判断和取舍构成的。”雷韵说。
第三,轻型纸成本低,出版社一边通过“哭穷”博得同情,一边从读者手上榨取更高利润了吗?
在这一点上,出版行业或许要比读者想象中的要更复杂一些,背后其实隐含着图书定价的诸多问题。
纸张是固定成本,并不会因为图书印数增多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而除了纸张成本以外,一本图书的定价还由稿费、版权费、编校费、排版费、制版费、装帧设计费、宣发费等等组成。近年来,纸张价格、人工成本、版权费用等硬性指标不断上涨,出版社利润本就越来越少,加之电商、直播的“价格战”扰乱了定价体系,导致线上折扣越来越低,出版社不得不步步退让,利润不断被层层削减和瓜分。而出版社为了保护自己仅存的一点利润,也只能合理地想办法在不伤害读者利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换句话说,出版社自己都自顾不暇,又何来心思去榨取读者呢?
当然,退一万步讲,在几乎所有泛消费类行业都在涨价的当下,为什么人们偏偏无法接受图书的涨价?难道真如某位前编辑的调侃一般我们的读者似乎非常害怕我们能赚到钱你们是文化人怎么能有铜臭味作者和编辑就应该清贫才对
说回到轻型纸的问题上,读者与出版社之间出现“轻型纸矛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韩志认为:“这又回到了两个原始母题:书到底贵不贵?买书到底是买什么?这俩个问题都太大,很难一概而论。”
但在此次读者和出版社关于轻型纸的争议中,也希望能够达成一点共识——纸本无罪,关键在于适不适合。正如读库老六曾说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完美的纸所以当我们享受一种纸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就要承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不方便的地方所以也请大家多多担待现在这种纸的缺点这样我们就能好好享受它的优点了
同时,面对部分读者的藏书需求,出版社也不应当充耳不闻,或许可以采纳B站某网友所提出的建议:“对于部分图书,出版社可以并行两条线下放市场,一条低价的‘平装+轻型纸’图书,一条高价的‘精装+胶版纸’图书,读者各取所需。”当然,设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这一切都要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方能实现。
 

END

出版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授权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作者微信进行交流
(添加好友请备注工作单位及姓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